會員中心

故事

溪州水田溼地

 

2014年,溪州尚水由原本的11位農民增加為22位,新同學增加的速度可算是突飛猛進。但其實,去年一開始我們要展開這個改變農法的計畫時,卻是處處碰釘子呢……

 

沒用農藥化肥的稻子,有可能收嗎?

 

從農業革命以來的好幾十年,我們的農耕知識體系基本上環繞著農藥與化學肥料發展,農技單位研究的是如何透過農藥與化肥處理植物生長,而農民也操演、研究著怎麼使用它們來提高產量、獲得收益。

 

所以呀!去年,當我們提出不用化肥、農藥的構想時,著實是被許多農民拒絕。有的人說「你沒有用化學肥,稻仔那有可能收」、也有人說「沒用殺草劑,現在根本請無人挲草,草根本無法處理」、更可愛的還有農民說「安捏我看不慣習,我會凍不條」、「我會給鄰田笑,我才不要」。

 

而好不容易說服了一些人加入,問題又來了。當我們揚棄了一套以農藥化肥的知識體系,我們要如何去建立另一套體系呢?畢竟農民、以及咱們溪州尚水農產公司還是得靠賣米維生,我們無法完全不計產量地放任稻子被病蟲害侵擾、被雜草掩蓋。所以,要怎麼才能去取得這個生態與經濟的平衡?

展開農民共學之旅

 

從去年開始,我們陸陸續續的去雲林水林參訪、邀請宜蘭「榖東俱樂部」的賴青松、花蓮「海稻米」的阿寶、以及特生中心調查員來跟農民分享交流,一步步的建構我們的想法,慢慢的去理解原來除了化學強勢介入之外,透過一些自然生理的方式也可以讓稻仔健康茁壯。

 

而除了參考別人的經驗,最重要的是在實際的耕作中,試驗各種方法是否適合溪州的環境條件,做中學、學中做。結果,去年一期,試驗的算是成功呢:病蟲害、雜草皆能控制,而雖然產量減少,但還不至於無法收成。這樣的發展,讓許多原本不相信可行的農民,也開始有了信心,加入了計畫。

 

新的一年,為了讓新同學、舊同學能夠相互交流、學習、督促,咱們繼續辦座談會之外,今年度我們開始了定期巡田的安排,邀請農民一起巡田水、一起看看彼此種的怎麼樣、互相提醒每一塊田要注意的事項。例如:鄭國富阿伯原本的田土就非常肥沃,其他農民便會提醒,千萬別再下有機肥了,不然把稻子顧的太嫩、太嬌,到時候稻熱病爆發,沒有辦法抵抗,可是會完蛋;而有的農民沒有拔草,其他農民便會提醒,讓草長超過稻子,一方面會遮蔽稻子的陽光,另一方面也會使通風變差。同時,巡一趟田下來,也發現,哇,經過半年的營造,舊同學田的生態也愈來愈豐富了!

 

 

 

交流碰撞──巡田巡到美濃去

 

除了巡自己的田,為了能夠不斷的學習經驗、交流碰撞,三月二十二日,咱們還巡田巡到美濃去了呢!

 

在這個計畫中,我們發覺適合與農民交流的老師並不好找。如果直接找學術單位,一些農民會覺得那些老師只是會讀書而已;如果找年輕農民,老一輩的農民很容易用數十年的種植經驗去反駁。還好,美濃有個頂頂有名的有機農民──啟尚哥。啟尚哥擁有十幾年有機種植的經驗,成為最適合與溪州新同學對話的老師,讓我們在雜草、肥料、病蟲害、土壤肥力等等稻作、雜糧栽培上,都有豐富的交流。

 

在美濃,我們除了看到豐富的農技,還感受到農鄉很堅強的生命力。過去的美濃,曾經因為菸葉種植及養豬事業成為繁榮的農鄉。然而2000年開始的幾年間,卻因為加入WTO停止菸葉契作、水源區禁止養豬之命令,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接連被斬斷,讓美濃小鎮陷入不知道明天該如何過的恐慌。

 

還好,美濃農會與美濃人民共同努力,讓我們看到美濃澄蜜小番茄、白玉蘿蔔、水稻開始名揚台灣、而無毒紅豆、大豆契作的消息也在近幾年開始出現。在美濃農會的輔導規劃中,他們並非憑空丟出一個作物就讓農民去做,而會根據土壤、水文、地景、以及耕作者屬性等等條件,去規劃出適合的作物來進行輔導、協助產銷。

 

 

看到了美濃,便在想,很希望,慢慢的,溪州也能夠發展出更多元、順應氣候環境、人文條件的產業,讓農鄉成為一個能讓各種生物都能好好生存、各種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好地方!

 
 
 

 農民新同學介紹

 

水田溼地計畫邁入第二期,今年增加了12位農民,來自各村也有各自不同的背景,例如圳寮村當年認真參與護水運動的崑山叔,他和寶元叔是互相漏氣的好朋友,去年水田溼地的米收成之後,他時不時就會到倉庫來看大家搬米、包裝,也很熱心的幫忙曬米,今年加入大家,感覺更有參與感了。

 

除此之外,圳寮村還有熱心社區的阿福叔,進平阿伯、阿絨阿姆、農事小組長登茂大哥,還有正職是公務人員的陳大哥。圳寮的參加人數最多,也幫我們完成了「農田包圍生態森林」的想像藍圖。

 

在大庄,則有國富阿伯和昭長阿伯兩位生力軍加入;菜公村則有熱心直率的大姐頭-阿款阿姆、秀菁大姐,以及列車長廖大哥。廖大哥是退休的列車長,今年是他務農的第一年,加入水田溼地計畫,大家都很期待,他也非常認真的向賢拜請教,也總帶著相機幫自己記住複雜的眉眉角角。(巡田唯一帶相機的農友!)

潮洋村的秋榮阿伯,對於不使用農藥的種植很有興趣,在這次參加計畫之前,他自己就已經嘗試種植無毒的大白菜,而且所做出的泡菜非常好吃!

 
 
 
 
溪州梨享樂園
 

l   梨園起灶

許多人問:「為什麼要起灶?」其實,最開始只是覺得梨園需要一個合適的炊煮設備,要不怕強風、燃料能就地取材最好,於是透過介紹,找到了雲林二崙的楊師傅、尚水的夥伴們充當小工,就這麼傻傻的開始了。

 

只是一旦開始,才發現事情不如想像的容易。從找材料、借工具,到實際操作,對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,搬磚塊、挖泥沙都是基本;攪拌水泥(抓緊電動攪拌器,打出均勻的水泥)可不是人人都做得到;疊磚、鋪水泥、填縫需要持久的細心;至於複雜的燃燒室結構、漂亮的灶口造型,就只有師父能勝任了。灶起好了,花了整整兩天,不是最標準,也不是最好看,可是屬於每一個踏進梨園的人、獨一無二的灶。

 

 

 
 

l   2014梨享樂園報報01:藥不藥?

三月裡,寒流、豔陽、大雨接踵而至,梨園接受著少有的氣候考驗。起初梨樹因異常的連續低溫,葉子紛紛轉紅欲墜,讓人忍不住擔心,若是沒了葉子,梨樹如何有養分開花、如何結果?幸好在寒流過去以後,台中二號終於綻放白色的梨花,稍晚了些,但依然幽香。(4029請繼續加油呀!)

 
 
 

同時,我們也要向各位報告今年梨園的改變。梨享樂園在去年實踐了一次浪漫的農業想像,不用農藥化肥、不接枝、不催芽,就像放了一整年的暑假,我想這應該是梨園的動物植物最快樂的一年吧。不過放完長假以後,大家計算了梨園年度的收支,才發現事態嚴重……畢竟梨是溫帶作物,寄接梨的技術發展也是奠基在傳統資材的使用之上,要做到農藥減量已非易事,完全轉型有機更需要長年的經驗與努力。我們嚮往友善環境的生產,可又沒有零收入的本錢,因此今年大家決定請鐘源田阿伯回來協助梨樹的管理,在和阿伯討論過後,一年會使用兩次低毒性的防治藥劑和一次化學肥料,將梨樹們從長假中喚醒,在低度的生產中,逐步逐步的摸索出「有機」的那條路。

 

因此,儘管作法不同,希望您能如去年那般支持「梨享樂園」,今年的台中二號梨,預計在六月中旬收成,望您能做我們在摸索路上的那盞燭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