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中心

故事

每逢割稻時節,農民稱作「冬頭」,指的是稻作期間最繁忙的一段時間,不僅因為辛苦的勞動在此刻有了收穫,更因這是農村中最最忙碌的時刻。來自各地的割稻機,通常是一組2-3人搭配,一人開機器,其他人用人力收割邊邊角角上的稻穗;然後還需要有一輛載穀車,配備足夠的馬力並搭上鐵架帆布,才能夠裝載一季收成的重量。
收割之後,一般的載穀車會直接開到農會米甲,過磅算錢,收下一期辛勞的工資;而尚水農民的載穀車,則開到烘穀廠卸貨,等烘乾之後,再裝袋進倉貯存。
割稻、車穀(車:台語「載」之意)、烘穀、落穀、舉穀,然後才是碾米、包裝。必須要經過這麼多的環節、這麼多的勞力付出,才能將田裡黃澄澄的稻子,變成一包白米。
每一個環節,都是許多人許多年的經驗累積。農村的人覺得這沒什麼,這就是工作,也是生活。他們不曉得那是多麼令人尊敬而重要的「技藝」,叫我們時刻感到驚奇與讚嘆。就好像這一張在烘穀廠補捉到的照片,空氣中瀰漫著擾動的穀煙,夕陽灑落,那麼日常卻又那麼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