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常在想,我們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樣的「教育」?
「教導」,是很常見到的方式,如同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」一般的形象,我們將所知所學傾囊相授,為了幫助學生解答疑惑,我們努力充實自我,成為無所不能的「老師」,但是,然後呢?
我們看到孩子被塞進了太多的知識,以至於每一個新知對他們來說,都是痛苦的餵養,每多塞進一口,都覺得是種折磨,往往聽到最多的聲音,就是「蛤~又要學新的哦?!」,而老師,滿是挫折。
我們也看到,因為我們努力協助孩子解決困難疑惑,所以當他們遇到障礙時,第一個動作是:「老師,這個要怎麼弄?」,若是要孩子們想一想,他們會說:「齁~還要想,告訴我啦!」。
於是,我們努力教導,想要讓孩子變成全才,但卻教出不喜歡學習、無法思考的孩子,這,是我們想要的嗎?
人,本該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,本該具備問題解決的求生本能,但是,怎麼因為我們的「教導」,卻漸漸磨滅了這麼美好的本性呢?
所以這幾年,我開始學著後退,開始學著「不教導」,開始努力為孩子鋪一座一座不同的橋,讓他們嘗試不同事物,看見自己能力與屬性,同時,在過程中,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,就如同夏老師所說:「全人嘗試,適性教育,學所該學」,我從教導者退到提供刺激與觀察者的位置,然後,我看見孩子展現他們的潛能,並且,驚訝他們居然可以這麼做……但其實,他們本就可以做到更多!
我會繼續努力,你也可以一起試試看,看見孩子自己展開屬於他的天賦!
文:吳慧君